物聯網概念下的B2C電子商務平臺“開放”
來源: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作者:Ann 編輯:數字音視工程 2009-11-05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互聯網的出現在于“信息流”的聚集和分享,達到更高速的信息交流和傳播,這是在戰(zhàn)爭要求下出現的互聯網,最初僅有的一個基礎應用甚至保留至今,那就是“E-MAIL”(電子郵箱系統(tǒng))?;谶@樣的 “基因”,互聯網一直來的運營思路均以“信息流”的快速傳播和效果作為目標導向,在這個思路下運營以“資金流”和“物流”為基礎的“電子商務”顯然有點“ 累”,發(fā)展也受到桎梏,特別是在 B2C 的領域。畢竟作為淘寶網的 C2C 和阿里巴巴的 B2B 本質上仍然是以“信息流”為主導,其運營仍然以“互聯網基因”為主要思路,隨著商家的增加,阿里系的公司開始不斷強化“資金流”管理和服務,同時更加注重“物流”的協同效應,可對于商品仍然以信息流為主導,沒有過度到 “物”的管理階段。
于是,物聯網應運而生,在物的基礎上,將所有用于互聯網中商務活動的真實存在的任何東西變成“物”的對象,通過聯接這些個體的“物”形成一張真正高速運轉的“網”,從而實現整個電子商務的整體行業(yè)提升。
舉個簡單通俗的例子來說明這種物聯網的形成,在這樣的體系里,人、錢、實體店、每個商品等均成為“物”,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將這些聯接起來,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這些“物”全部在一個“電子”系統(tǒng)或者是“平臺”中,他們的各種數據(人的購物行為、錢從物化到虛擬化的過程及轉換成商品購買過程、實體店的進銷存和庫存對接、實時的價格變化體系、商品的設計和生產周期、商品的配送等)被統(tǒng)一的“網”對接起來,實現數據的同步和實時處理,信息共享化和透明化,每一個參與進來的“物”均獲得對等的利益分配。
這是一種理想化狀態(tài)的“物聯網”。作為秀車網市場運營總監(jiān)和中國移動研究院專家,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通過技術(電子)去聯接商務,實現整個供應鏈和零售鏈系統(tǒng)的無縫鏈接來提升整個產業(yè)的水平,是我一直在思考和不斷在秀車網內部推行的工作。這需要與供應商和終端消費者有一種平等的關系,這種關系建立在開放的心態(tài)和運營思路上。
我接觸過一些相對大型的 B2C 公司,運營總監(jiān)來自傳統(tǒng)的零售業(yè)(我自己也在沃爾瑪市場部任過職),傳統(tǒng)零售業(yè)其實是一種相對開放的行業(yè),在任何一家賣場(超市)我們均可以知道這些商品產自哪個廠家(供貨商),所有顧客可以在開放的環(huán)境隨意選擇賣場(超市),這些均是開放的。只是有些數據是無法開放的,例如銷售數據、顧客信息等,甚至在傳統(tǒng)零售業(yè)屬于“內部公司機密”,受限于保密協議,內部員工如果外傳都會受到起訴的風險。于是他們在運營 B2C 商城時就認為,所有貨物送達顧客均需要由 B2C 商城本身發(fā)出,以強化品牌形象及保證自己獲得的顧客不會被供應商“挖走”,這種運營思路無形中導致配送時間和成本的增加,也使供應商覺得“很麻煩”,B2C 商城自身也因為收貨問題而陷入混亂狀態(tài),讓三方都感到“很不滿意”,利益未能獲得最均衡的分配。
在我這看來,這大可不必,因為從市場推廣和品牌建設的角度來看,無論單個供應商如何去“吸引甚至誘惑”你的顧客,如果顧客對B2C綜合商城本身是有信任度,同時由于經營的品牌更多,綜合購買的成本更低,顧客是不愿意增加自己的“切換成本”(包括信任成本和綜合購買成本)而重新選擇其它渠道(供應商)來購買商品。這種不開放的心態(tài),本身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之一。
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顧客的信息很輕易地被記錄下來,甚至很輕易被傳播出去。在這樣的一種大環(huán)境下,顧客信息在傳統(tǒng)行業(yè)屬于“機密”,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則成為“ 開放”的一種資源。如果再用運營傳統(tǒng)零售業(yè)的思維來運營 B2C 商城,思路就會受限,開放的心態(tài)不足,那么打造整個供應鏈和零售鏈,形成高效運轉的“物聯網 ”會受限,從而導致整個 B2C 商城的淪落,成為一個純粹的“累人”的商品搬運站,無法在一個整合的高度去提升整個產業(yè)鏈的水平。
用傳統(tǒng)的零售業(yè)運營思路或者單純的互聯網運營思路,很難滿足電子商務整體的產業(yè)鏈提升,這也是現在中國整個電子商務環(huán)境仍然處于低價競爭、惡性競爭、搬運式盈利模式的癥結所在。
從歐美的電子商務發(fā)展來看,首先他們的發(fā)展依托已經成熟的傳統(tǒng)零售業(yè),如美國亞馬遜成立的時候,本地的沃爾瑪已經擁有超過6000家連鎖大賣場(目前中國仍然未出現超過1000家連鎖大賣場的超級零售企業(yè)),其供應鏈和零售鏈整合水平已經居于全球首列,技術成熟度很高,物流體系非常發(fā)達,整個零售業(yè)的人才儲備相當充足。這是亞馬遜成立時的背景,也是其后來結合互聯網后迅速獲得快迅增長、最終獲得巨大成功的基礎。
中國的 B2C 可能在未來十年不會產生亞馬遜,因為中國現有的傳統(tǒng)零售業(yè)本身還沒有到充分競爭和技術整合的高度。那么中國的 B2C 出路在哪里?
這就需要 B2C 企業(yè)們超越傳統(tǒng)零售業(yè)的封閉式運營思路,突破互聯網純“信息流”運營的片面性,用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聯合已經具有國際化水平的品牌供應商來共同打造供應鏈和物流系統(tǒng),最終對接零售終端(B2C 商城),將 B2C 商城真正建立成開放式的“平臺”服務商,這樣才有真正帶動整個 B2C 產業(yè)鏈的整合速度和產業(yè)提升,獲得超常規(guī)和突破性的持續(xù)性發(fā)展。
作者:莊帥
評論comment